混凝土搅拌车是建筑工程领域常见的工程车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缺陷:
1、传统搅拌车由上装及底盘组成,搅拌筒及混凝土的重量由副车架传递到底盘上,搅拌筒是通过前支撑台和后支撑台安装在副车架上的,而前支撑台和后支撑台分别位于车架的前后端,这就导致副车架承受着筒体通过前后支撑台作用在之上的集中力,副梁并不能使集中载荷变成均布载荷,由于路面的各种高低不平会通过轮胎和底盘的悬架系统,对搅拌车各部件造成很大的冲击和振动,副车架由于承受这两处集中力的作用使得副车架在行驶过程中承受相当大的弯矩和扭矩,导致副车架应力状态十分恶劣,使各部件不断处于疲劳应变的状态中,长期作用使零件失效。
2、传统搅拌车底盘后悬太长,重载时变形量太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副车架和底盘纵梁不断振动,使其在底盘后桥中心线位置处发生弹性弯曲,达到一定疲劳次数后,副车架产生塑性变形,直至副车架断裂,这是搅拌车常见的失效形式;由于副车架和底盘纵梁变形导致整车专用装置在后桥中心线以后位置发生下沉,使搅拌筒和副车架距离逐渐变小而发生干涉,最终使搅拌车无法正常使用。
3、搅拌车副车架由前后支撑台、副梁(由纵梁、横梁焊接而成)、连接件等零件组成。为增强副车架结构强度均采用斜拉筋加固副梁与后支座间的连接,然而大方量的重载使副车架结构承受不住恶劣的施工场地的路况,开裂现象成为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4、静止时,受力分析可知,搅拌车副梁上受到前后支座位置的压力G1、G2,主车纵梁受支撑力N1、N2,加强斜梁前端通常位于双后桥中心向前200~1000mm位置,重载运动时此处的副车梁还要始终受到持续向上的拉应力,且上翼面拉应力最大,还有搅拌筒转动带来的持续的扭力,以及路况颠簸不平的情况下,左右车轮上下跳动带来的交变应力,斜拉筋前端的副梁是整个副梁受力的集中区域,也是最薄弱之处,当受力超过材料的疲劳极限时,该处就容易开裂。说明主副车架结构不适合上装重载、恶劣路况的要求。
为了适合上装重载、恶劣路况的要求新型搅拌车做了如下改进: 根据承载方量的大小不同,可采用三桥、四桥或者五桥的车型.
一、新型混凝土搅拌车采用重型搅拌车专用底盘。 普通底盘后悬太长,悬臂部分刚度小,变形量太大。
整车受力状态如下:
重型搅拌车专用底盘没有后悬,前桥为转向桥,后桥采用转向桥或随动桥,布置在纵梁尾端,取消了纵梁后悬部分,驱动桥设置在前后桥之间。车架纵梁没有悬臂部分,变形量减小;驱动桥前移,接近搅拌筒重心位置,轴荷分布均匀,附着力增大,提高牵引性能;采用转向桥前后布置时,可以对称转向,转弯半径减小,改善车辆的通过性。
整车受力状态如下:
二、取消副梁
新车型为无副车架搅拌车,取消了副梁,仅保留前后支撑台部分,整车重量减轻、重心降低,稳定性提高,可适应不同搅拌站及隧道等各类工况下使用,避免了与副梁有关的故障。
三、清洗水箱布置到车体后部
清洗水箱主要用于清洗搅拌筒体、进料斗、出料槽,传统搅拌车清洗水箱放在车体前部安装在减速机上面,不仅使前桥的负载加大,而且需要很长的管路把水输送到车体后部,考虑到结冰对水管的破坏,整个水路部分既有钢管又有橡胶管,机构复杂,新车型将清洗水箱移到车体后部,作为后支撑台结构的一部分,增加了后支撑台的强度、刚度,减轻了上装重量,改变了整车的重量分布,使轴荷分布均匀;清洗水箱靠近进料斗、出料槽,可直接与水枪软管连接,省掉了复杂的水路系统。
四、采用可双面操作的软轴操纵系统
传统搅拌车为了实现在车体两侧都能操作,废弃了单面操作的软轴操纵系统,改用双面操作的机械操纵系统,机构复杂。在软轴操纵系统的操纵器中安装一根通轴,长度接近车体宽度,通轴两端安装操纵手柄,布置在车体两侧,从而达到双面操作的目的,新车型采用可双面操作的软轴操纵系统,具有系统轻便、布置灵活、传动效率高、过渡接头少而且空行程小、行程调节方便、安装简便、更换容易、维护成本低,操作轻便、简单可靠等优点。
五、筒体主体设计采用全锥度设计
搅拌筒由筒体、法兰、滚道及搅拌叶片、进料口等组成,传统凝土搅拌运输车搅拌筒筒体的结构一般是由封头、前、后锥段筒体和中段圆柱筒体焊接而成。圆柱筒体的模具为便于工件装、脱模,只能采用剖分式结构,刚度比整体式模具低,与前后锥筒模具连接时精度受影响,从而影响工件制造精度。搅拌筒外形全部采用锥度设计,用两个圆锥体替代中段圆柱筒体,使搅拌筒整体流线更光滑,更接近搅拌筒的理想形状——梨形,改善了混凝土的流动性;模具全部为整体模具,简化了工装设计,提高工装的精度及刚度,使模具组装及工件脱模更加容易,提高筒体质量、降低制造难度。
六、封头法兰采用齿形连接
传统的连接方式是封头上开圆孔,将法兰止口插入圆孔,用环焊缝连接,然后在封头内侧焊一块盖板封闭法兰内孔。
新型筒体将法兰止口加工成齿形,并在封头相应位置开孔,把法兰插进齿形孔中焊接即可,结构简单、轻便牢固、承载力大、混凝土流动性好。
技术效果为:轴荷分布均匀,附着力增大,提高牵引性能,可以对称转向,转弯半径减小,改善车辆的通过性,适合装重载、恶劣路况的要求。通过调研,底盘的改进成本不增加,容易创新,适合整车厂家采纳该技术。
|